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52篇
  免费   1884篇
  国内免费   1177篇
耳鼻咽喉   134篇
儿科学   399篇
妇产科学   226篇
基础医学   1680篇
口腔科学   258篇
临床医学   2200篇
内科学   2375篇
皮肤病学   221篇
神经病学   707篇
特种医学   7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593篇
综合类   3127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1279篇
眼科学   333篇
药学   1842篇
  23篇
中国医学   1163篇
肿瘤学   121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269篇
  2022年   477篇
  2021年   836篇
  2020年   727篇
  2019年   599篇
  2018年   592篇
  2017年   616篇
  2016年   576篇
  2015年   807篇
  2014年   971篇
  2013年   1010篇
  2012年   1373篇
  2011年   1484篇
  2010年   1006篇
  2009年   879篇
  2008年   960篇
  2007年   889篇
  2006年   788篇
  2005年   673篇
  2004年   523篇
  2003年   571篇
  2002年   435篇
  2001年   369篇
  2000年   284篇
  1999年   264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208篇
  1996年   163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8篇
  196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正>HBV感染目前无法完全根治,强效、安全的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 NUC]长期治疗可通过显著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和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但长期治疗有利有弊。由于NUC抑制病毒作用强、口服方便、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且轻微等优点,临床应用普遍。但NUC不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难以获得HBsAg清除,HBsAg年转阴率仅为0.15%~0.33%。停用NUC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调查小双节RNA病毒(Picobirnavirus,PBV)在藏羚羊粪便中的携带情况,并对序列进行分析。方法 提取160份藏羚羊粪便样品总RNA,利用转录组测序得到藏羚羊PBV序列,并且采用巢式RT-PCR验证大于1 500 nt接近全长的序列。基于藏羚羊PBV的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提取藏羚羊PBV起始密码子上游20个核苷酸,分析核糖体结合位点(ribosomal binding site,RBS)在5'非编码区(5'untranslated region, 5'UTR)的分布情况。结果 转录组测序结合巢式RT-PCR得到7份藏羚羊粪便携带分节段(8条segment 1和13条segment 2)和不分节段PBV(1条不分节段的PBV)。14条藏羚羊PBV RdRp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25.4%~97.7%和16.4%~98.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4条藏羚羊PBV序列处于分散分布,其中11条序列分散在基因I群(genogroup I,GI),3条分散在基因II群(genogroup I,GII),它们与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52.3%~76.4%和50.9%~79.5%;藏羚羊与旱獭不分节段PBV分布于GII中,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47.6%,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45.8%。经比对发现有13条藏羚羊PBV的5'UTR存在RBS。结论 藏羚羊是PBV潜在宿主之一, 藏羚羊PBV序列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93.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寄生虫病。为实现2030年全球消除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的血吸虫病,2022年2月WHO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旨在为各国实现控制血吸虫病发病率、将其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消除及最终达到传播阻断提供循证建议。在历史上血吸虫病曾经严重流行的中国,经过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实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逐步迈向消除血吸虫病。本文回顾中国血吸虫病防控策略、防控关键技术和实践的成功经验,贡献于《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的制定与实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世界也期待更多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特征,为全省钉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新发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钉螺分布指标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实有和新发钉螺面积进行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时空扫描等分析,探索安徽省钉螺聚集与扩散高风险区。结果 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逐渐降低。2020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26 238.85 hm2,主要分布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各年份间新发钉螺面积波动较大,2016年最高(1 287.65 hm2);2020年在池州市贵池区新发现1.96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Z = 3.00 ~ 3.43,P均 < 0.01),热点主要集中在湖沼型流行区并沿长江南岸分布;冷点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2011—2020年安徽省新发钉螺面积分布在整体上不存在空间聚集性(Z = -2.20 ~ 1.71,P均> 0.05),局部呈散点分布。标准差椭圆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相对稳定,与长江流向一致;新发钉螺面积分布重心逐渐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向上游移动。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以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到中游的顺序出现;新发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聚集时间和范围类似,均分布在山区。结论 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呈空间聚集性,存在向长江南岸、上游聚集的趋势,但山区钉螺扩散问题亦不容忽视,需加强对山区和长江沿岸新发钉螺孳生地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995.
随着血吸虫病研究的深入,风险评估模型被广泛应用到血吸虫病防治研究领域。本文对常见的血吸虫病风险评估模型和贝叶斯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我国消除血吸虫病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本文通报了202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0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江苏省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8 376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137.04万人;全国450个流行县(市、区)中,337个(74.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98个(21.78%)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5个(3.33%)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0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9 517例。2020年,全国共开展询检查病11 117 655人,阳性1 798 580人;开展血检查病5 263 082人,阳性83 179人;开展病原学检查273 712人,阳性3人,其中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例。2020年,全国共有19 733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309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7.04%,新查出 15个有螺村;共查螺736 984.13 hm2,查出有螺面积206 125.22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 174.67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1.96 hm2。2020年,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544 424头,血检查病147 887头,阳性326头;开展粪检查病130 673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020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214例,扩大化疗964 103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66 280头·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36 141.92 hm2,实际药物灭螺71 980.22 hm2,环境改造灭螺1 464.03 hm2。2020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中,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水平,全国如期实现《“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目标,但局部地区疫情有所反弹,仍需开展血吸虫病精准防控、强化血吸虫病疫情及风险监测,在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消除进程。  相似文献   
997.
2015年全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进入以全面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为新目标、开展监测预警为主要干预措施的新时期。“十三五”时期,四川、江苏、云南、湖北等4个血吸虫病防治重点省份先后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或通过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技术评估,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流行程度进一步降低,《“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既定目标基本实现。但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钉螺依然广泛存在且孳生环境复杂、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多且牛羊等主要传染源管控困难、现有防治技术与当前防治需求不相适应、防治成果基础不牢等是我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成果、逐步解决上述困难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实现消除血吸虫病最终目标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我们在认真总结前期血吸虫病防治经验和当前面临挑战基础上,遵循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和精准防治原则,就《“十四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中防治目标、防治策略、防治措施等方面达成专家共识,旨在为制定《“十四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更好地发挥该规划对现场防治工作的政策指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介绍了全球首款疟疾疫苗(RTS, S/AS01)最新现场试点研究中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结果,以及WHO专家组对该疫苗使用的建议,并对目标儿童疫苗接种率和全程率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指标的关系,以及对5岁以下儿童采用5剂以上季节性预防措施的科学依据等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9.
胃底腺型胃癌是一种新型的胃癌分类亚型,来源于非萎缩的胃底腺深部,病变往往较小即出现黏膜下浸润。本文报道了3例不同背景胃黏膜下胃底腺型胃癌的内镜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内镜、病理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分析气管支气管软化症合并肺部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探讨电子支气管镜在该类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入住我科的反复肺部感染或肺部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的儿童124例,入院后通过电子支气管镜确诊儿童气管支气管软化症的患儿46例,分析其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转归及电子支气管镜下的相关特点。结果收集的124例患儿中诊断气管支气管软化症共46例,其中气管支气管软化症患儿平均年龄明显小于非气管支气管软化症患儿,且年龄在1岁以内的比例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支气管软化症患儿以男性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支气管软化症伴肺部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咳嗽、喘息为主,无特异性;气管支气管软化症患儿,镜下以轻、中度及一个部位软化为主,治疗后转归多良好。结论气管支气管软化症是低龄儿童反复肺部感染或肺部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及灌洗,对儿童气管支气管软化症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